无  产  阶  级  文  化  大  革  命 首页 无 产 阶 级 文 化 大 革 命
无 产 阶 级 专 政 条 件 下 的 继 续 革 命!
 
 常见问题与解答 (FAQ)常见问题与解答 (FAQ)   搜索搜索   成员列表成员列表   成员组成员组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陆查看您的私人留言登陆查看您的私人留言   登陆登陆 

Important Notice: We regret to inform you that our free phpBB forum hosting service will be discontinued by the end of June 30, 2024. If you wish to migrate to our paid hosting service, please contact billing@hostonnet.com.
伟人智慧的千古绝唱——记《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出版前后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无 产 阶 级 文 化 大 革 命 首页 -> 革命领袖的故事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留言
hgy818



注册时间: 2007-09-13
帖子: 1298

帖子发表于: 星期日 十月 14, 2007 10:15 pm    发表主题: 伟人智慧的千古绝唱——记《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出版前后 引用并回复

伟人智慧的千古绝唱——记《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出版前后

作者: weihong 发布日期: 2007-10-13 查看数: 2 出自: http://www.wengewang.org
【出处】中国档案报 19980205

【作 者】本报记者 孔素枫

做为新中国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毛泽东,一生深爱读史、用史,为后人留下了一部部极为珍贵的史籍点评。尤其对《二十四史》,毛泽东更为深爱。从建国初50年代起,毛泽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就潜心研读皇皇巨著《二十四史》,并说要研究中国历史“必须扎扎实实把《二十四史》学好。”毛泽东学习历史、通读典籍,从不钻故纸堆,更不是为发思古之幽情。他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透过历史以洞察现实,在浩繁的史料中去芜取精,以史为鉴,为后人学史、用史,积极为现实创新,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精编史籍再现伟人读书风范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早在1952年就购置了一部乾隆武英殿本《二十四史》。这部书便成为他一生中最为钟爱的史书。浩瀚的历史长卷,伴随他渡过了二十四载春秋。许多重要篇章他都是“三复四温”,圈圈、评点,不仅留下了评点批注《二十四史》精典论述,而且也留下了他激昂神采的一幅幅手书,堪称鸿篇巨著伟人评点相得益彰。毛泽东逝世后,中央决定将毛泽东生前藏书全部转移到中央档案馆保存。后经中央文献研究室、新闻出版署、中央档案馆批准,把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按全书原貌整理出版。
为此有关领导以及专家、学者们专门成立了整理出版委员会,制定了编辑整理的一整套方案。1995年盛夏,编辑整理《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的重点工程开始了,由中国档案出版社、中央档案馆组成了30来人的编辑小组。
这部书的出版,与其它书籍出版最大的不同就是毛泽东的原书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线装书籍一旦被拆开制版,一页都不得损坏,更不能丢失。精装、线装两种版本约制版30多万页。每一页制成软版都得经过5个人7道工序。历时1年的编排过程,原书依旧完好,没有丝毫损伤。
毛泽东评点武英殿版本的《二十四史》,由于出版年代久远,当时印刷质量不高,许多页张中线框已出现残损断线。为了确保原书的出版质量,编辑们在编校过程中需花大量时间精心修版。他们除去自己正常工作之外,编辑《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主要是靠250多个夜晚,40 多个星期六的时间。经过他们精心编制的这部巨著,比当年毛泽东所读《二十四史》更为清晰美观。在毛泽东逝世20周年之际,他们向亿万读者献上了伟人读史的精典之作。
  学习伟人“生命不息,读书不止”
毛泽东一生,从未间断的就是读书,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读书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一经出版,就引起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注。他们怀着对毛泽东的崇敬之情,争相阅读《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他们曾与毛泽东共同经历了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能在晚年再次感受毛泽东读史用史的伟大实践与精神,感到无比欣慰。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真得知《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出版后,激动不已。家人决定在他95岁生日前夕,购买一套送给他。当彭老手捧第一本《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时,如获至宝,久久不愿释手。尽管年事已高又重病缠身,他仍以顽强的毅力,躺在床上十分吃力地阅读这部巨著。当彭老得知自己所剩时间已不多时,他深情地对秘书说:“我已不可能看完全书了,但重要的卷册我一定要看一遍。”彭老就是这样争分夺秒拼命地阅读着鸿篇巨著。遗憾的是病魔无情地夺去了这位世纪老人的生命。没有等到这部巨著出齐,他就离开了我们。但他留给了我们老一辈革命家如何酷爱读书的精神。
老一辈革命家薄一波、万里虽已都是高龄年迈,但他们不服老,顽强地研读《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为后人树立了生命不息,读书学习不止的楷模。
  让世界了解中国千年璀璨文化
去年金秋时节,国家主席江泽民带着增进中美两国之间相互了解,加强两国人民友好合作的愿望,赴美国访问。在美国期间,江泽民主席走访了波士顿全美历史最为悠久的哈佛大学,这所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世界上都是负有盛名的学府,曾培育了一大批美国政府要员。其中有6 位曾任美国总统,30多位荣获了诺贝尔奖,也是全美最早接受中国留学生的最高学府之一。江泽民主席在这所大学里不仅作了关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演讲,而且将《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这部极具象征意义的历史巨著,赠给哈佛大学。江泽民主席说:“《二十四史》是记载中国几千年历史的重要典籍。毛泽东先生一生对《二十四史》做过许多评点和批注,为认识中国历史和吸取历史经验,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在当今不仅是我国人民学习历史文化的重要典籍,而且也是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过去与今天的重要典籍。
  史学界研究伟人读史用史
去年岁末,史学界、出版界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毛泽东同志与《二十四史》学术研讨会”。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会上强调:“我们要学习毛泽东读史用史、爱书读书的精神,使勤读书、多读书成为习惯,成为风气。”他还说:“毛泽东读史,不拘泥于前人已作出的结论,能在浩繁的史料中,去伪存真,去芜取精,得出独到、精辟的见解。毛泽东读史,不是为史而史,而是结合实际,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推动中国历史更好、更快地前进。”
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逄先知在谈到伟人的历史智慧时说:“毛泽东读《二十四史》及其他文史典籍,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他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特别是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解释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的过程的。第二他对历史上爱国的、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物,给予称赞和肯定。第三他常常结合自己的革命经历阅读《二十四史》。毛泽东长期领导革命战争,有着丰富的战略战术思想。他在读《二十四史》时,用自己的战略战术思想分析和评价古代战争,写了一些很精当的批语。”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刘大年在谈及伟人透过历史洞察现实时说:“毛泽东阅读、评点《二十四史》的中心有两个,其一是唯物史观,其二是把历史的经验与现实的运动结合起来。”北京图书馆馆长、研究员任继愈说:“史学家读史,有的着眼于史实考订,有的着眼于微言大义,也有的借题发挥自己的心得。政治家读史,则更着重于总结历史经验,评论古今得失,从中吸取教训。毛泽东读《二十四史》所作的圈点、批注,是20世纪中国共产党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可贵记录,充分表达了当代政治家评点古人是非得失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北京大学阴法鲁教授在谈《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出版意义时说:“在世纪之交,整理和出版《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意义重大。它无疑是中国政治生活、学术研究、文献整理、出版事业等领域的一件盛事,尤其是对于推动历史研究、促进历史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媒介颂扬伟人毕生读书精神
去年12月26日纪念毛泽东诞辰104年之际, 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与扬州电视台共同摄制的专题片《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摄制人员在历时1年的拍摄中,走访了北京、河北、湖南、安徽、江苏、上海等省、 市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工作人员、毛泽东的子女亲属和从事历史研究与毛泽东研究的专家学者。全片以真实生动的史实,再现了伟人一生读书爱书的刻苦精神,再次激发了全党各级干部学史读书的热情,响应江泽民总书记的号召:“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无 产 阶 级 文 化 大 革 命 首页 -> 革命领袖的故事 论坛时间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转跳到:  
不能发布新主题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这个论坛编辑自己的帖子
不能在这个论坛删除自己的帖子
不能在这个论坛发表民意调查


Powered by phpBB © phpBB Group. Hosted by phpBB.BizHat.com

Free Web Hosting | Free Forum Hosting | Photo Gallery | FreeMarriage.com

Powered by PhpBB.BizHat.com, setup your forum now!
For Support, visit Forums.BizHa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