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gy818

注册时间: 2007-09-13 帖子: 1298
|
发表于: 星期三 五月 21, 2008 9:59 pm 发表主题: 刘鹤守:人类的福音:地震预报求突破 |
|
|
刘鹤守:人类的福音:地震预报求突破
本站网址:http://sea3000.net/cheniwan 站长电邮:cheniwan@263.net 浏览: 4 2007.01
作者:刘鹤守〔中国科学院离休技术人员)
发表日期∶2006-11-6
网上发表地址∶http://www.zijin.net/get/proses/2/2006_11_07_5280.shtml
我有机会读到地震预报专家孙威所撰报告《地震预测研究的初步成果》(2006年10月29日)和他所著《为唐山的悲剧不再重演——纪念唐山地震三十周年》(征求意见稿,2006年6月),十分兴奋,也颇困惑。恒古迄今,人类受地震伤害也深,其关键在于不能准确预知它的到来,早作躲避。孙威创新的理论和设备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报地震,无疑是人类的福音,值得关注。
一、地震不但损毁房屋财物,更造成人员惨重伤亡
人所共知的三十年前唐山大地震,死亡数十万人。在八十余年前的海源地震,死亡20人。古代则有1303年洪洞—赵城地震死亡20-47万人,1556年华县地震死亡83万人。世界上,近年印尼地震引发的海啸死亡38万人。还有曾发生过的墨西哥、旧金山、东京大地震等。
二、中外对地震的对策
国外探求预报地震曾作过很大的努力,均无所成,形成地震不可以预报的认识,从而基本上放弃此领域的研究,转而谋求抗震减灾。美国采用轻型结构建筑,避免建高层大厦。日本采用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以求抗御地震。中国则采用地震安全性评价,确定各地区可能遭遇到的地震强度,作为建筑设计依据。但所有这些对策,并不能真正解除地震对人类的威胁。
三、孙威研究的成果
孙威创新地提出“追踪地震前兆信息,循序渐进预报地震”的方法:认为地震前兆是一个过程。这个前兆过程分为加载、相持、卸载、短临、临震五个阶段,各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信息,当出现临震阶段的特征信息时,地震将在几天内发生。
孙威又创新地设计制造了高灵敏度的测试仪器,并将传感器埋设在地下水位之上的砂子里,可以测出地震前兆信息和临震信号,并以图形清晰表示出来。
1976-1978年在国家地震局支持下,孙威在北京进行了传感器性能测试和地震前兆的再现性试验,结果表明“仪器灵敏度很高”和“有预报临震大震的苗头”。1999年-2000年,在岫岩地震的试验,2002-2003年在美国加州不同地质条件下测试,2003-2006年在国内测试追踪了内蒙古5.9级地震、印度洋8.7级、8.5级地震和河北文安5.1级地震,2006年7-10月再在美国加州建台站并测夏威夷地震,均重复和重现地震前兆信息。在正常情况下,均能成功预报。但由于上述迭次试验现场设备和人员操作有人为的不正常,实际预报成功率为75%强。
四、孙威研究成果的意义
中外地震专家绝大多数持地震不可预报的论断。而孙威等人的研究表明地震是可以预报的,是一大突破,无疑在科学探索、技术创新上有重大意义。更重要的,成功预报地震减轻、免除了地震对人们生命的严重威胁、损害,造福人类。
五、地震预报上两派之争
长期以来,中外地震界的主流坚持地震不可预报的观点,对孙威等人的成果并不认可。不可预报和可预报两派的观点和争论可参见于附后的两篇文章。我个人看,与其在理论上争论,不如对孙威等人的预报地震成果组织进行鉴定,设置台站进行试验,通过实践检验其正确与否。作者衷心期望:但愿孙威的研究被证明成立,则中国地震预报难题得到解决,世界地震预报难题得到解决,以之推广应用,则中国万幸,人类万幸。
(2006-11-6)
(作者简介:刘鹤守,中科院离休技术人员) |
|